返回首页

导演郑大圣新片《村戏》 触摸历史的粗粝

越过35年的跨度,回到1981年的太行山腹地,在河北和山西之间那一条条山峦的褶皱里,正上演着一出中国北方乡村农民分地的故事。由郑大圣导演执导的新片《村戏》便从这里开始,围绕着一块地、几个人和35年前的回忆。这位酷爱透过历史表达现实的导演正在用一种全新的视角述说着这片沃土上日新月异的变化。

他们,被视为如今中国电影市场中的一股中坚力量,面对当下国内影市遭遇好莱坞大片“围剿”的现状,始终坚持着自己的行动,多年来,不断为蓬勃向上的中国电影市场带来新的创作契机。在2016年2月29日举办的“2016上影出品”发布会中,李仁港、傅东育、郑大圣、丁晟以及杨磊五位导演带着他们的新作品齐齐亮相,为现今百花齐放的电影市场再添活力。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主流、人文、商业三类影片三足鼎立,这群60后、70后导演依旧在路上,迈开前进的步伐,继续编织着他们眼中属于中国电影的独特风景。

想拍摄《村戏》这类题材,郑导最初其实是受到了贾大山的启发。两年前,他无意间阅读到了一本贾大山的精品小说集,书中一组描写农村分地的短篇故事,触动了他。故事的语言并不复杂,用的是白描手法,可平铺直叙背后涌动的粗砺质感和那充满着“蝴蝶效应”的契机在他合上书本后,久久不能忘怀。1981年发生的故事,距今已经过去了35年,如今脚下踩着的这片土地已不复昨日。平时就喜欢研究历史的郑大圣一直在思索这翻天覆地的巨变背后到底有着怎样必然的因果联系?在看完贾大山对那段“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描述后,他似乎有了一点茅塞顿开的感觉,“最根源的点就是农民开始分地,是从这个点开始的。”当三分之一的世纪已经划进了历史,郑大圣觉得,或许是时候该回头想一想、看一看,我们所生长的环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而这一切又是怎么发生的。

  35年,是一段不远也不近的时间跨度。说近,是因为不少人对那个时代的记忆依然深刻;而说远,则是因为要寻找那个时代的痕迹,还原那个时代的村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影片筹备阶段,为了找到还带有那种原始质地和风貌的村庄,郑大圣带领剧组从南到北共走了河北的九个县城勘景。最终,在身为当地人的影片男主演的帮助下,他们找到了一个极具历史风貌的古村庄。村庄内,大部分建造于明朝末年的土木结构房舍都保存得非常完整。据说当年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军的大部队碍于路况没能进人那个村庄,所以,这一处风貌才得以完整地留下来了。面对这样一个隐蔽在山间小路里的村庄,郑大圣虽庆幸自己寻觅到了理想的拍摄场地,但同时也预见了其交通的不便利。每次运输大型器械拍摄,摄制组都要经历国道、县级公路、当地土路和羊肠小道的“四重考验”,到核心主场景还得步行、肩挑、手拉……剧组全员125人跋山涉水抵达村庄后还来不及收拾整顿,迫于进度又得抓紧时间拍摄。“影片五分之四的场景要在冬天拍摄,而在冬天,有效的工作时间只有早晨九点到下午三点。好在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冬天部分的摄制,完成了整个电影的谜面部分,还有五分之一的内容将发生在今年夏天,是整个故事的谜底。我们必须等一个季节,因为最核心的主场景需要季节变化。我们得先种十亩庄稼,得种花生,天气再暖和一点,制片人得回到主场景去督促播种,然后等花生长起来,等叶子长起来,我们再进行余下的拍摄。”

  《村戏》自去年12月正式开机,郑大圣将在今年夏天进行第二期的内容拍摄。如果秋收时能顺利杀青的话,影片最快将在今年年底时与观众见面。对于这部新片,作为导演的他想通过影片传达的意图非常朴素,若是观众能够借着他的视角、他的双手触摸到岁月变迁中、翻天覆地巨变下,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浑厚与粗砺,他所做的一切就有意义。

 

转自:东方电影4月刊